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1:12 点击次数:73
文 | 吴钩随笔
很多父母以为自己很爱孩子,
但却在不经意间,
一刀一刀割掉了孩子的安全感、自信心和人生动力。
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“为你好”,
可孩子感受到的,
可能是“你不够好”。
尤其是下面这6件事,
很多家庭都在犯,后果却极其严重。
01. 过度控制:不让孩子长出自己的翅膀
一个初一男孩,成绩不错,却从来不写周末作业。
妈妈焦虑万分,天天打电话求助老师。
后来男孩对老师说了一句话:
“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逼着写作业,现在真的不想再撑下去了。”
孩子不是不写作业的问题,而是多年被控制得失去了自主感。
小学时他没法反抗,只能听话;
可一旦进入青春期,他选择沉默、对抗、甚至放弃。
控制,只能换来顺从;自由,才能养出责任。
02. 情绪忽视:孩子不是你眼里的“机器人”
带女儿去诊所打疫苗,一个小男孩害怕打针哭了,
他爸爸立刻训斥他:
“一个男生哭什么哭?打针又不疼!你看人家小女孩多勇敢!”
但小女孩根本不用打针。
孩子害怕是本能,被责骂却成了“懦弱”。
慢慢地,他学会压抑情绪、否认痛苦,
长大后不会哭,也不会爱。
孩子不是机器,他的感受不是废物。
会流泪的孩子,才会拥抱世界。
03. 当众羞辱:一句话,打碎孩子的自尊
在小区,一位爸爸大声对儿子说:
“你看看你,瘦得像猴子!牙都没长齐,考试还考不及格,别回家了!”
孩子低着头,不敢说话。
这样的羞辱,不是教育,而是精神暴力。
你一句“为你好”,他可能用一生来治愈。
孩子会把这些否定内化为:“我不够好”“我不值得被爱”。
04. 情感勒索:用爱做交换,是孩子最怕的交易
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:
“你要再不听话,妈妈就不爱你了。”
“你这样,爸爸就不高兴了。”
孩子于是学会:
只有表现好,才值得被爱。
这会养出一个“讨好型人格”的孩子,
长大后只会取悦别人,却不会照顾自己。
真正的爱,是你无论怎样,我都爱你。
05. 把孩子当“情绪垃圾桶”:大人的问题别甩给孩子
有个12岁男孩在直播里说:
“我爸老骂我妈,我妈总哭,还说想离婚……”
原来妈妈经常向儿子倾诉婚姻问题。
大人之间的冲突,不该让孩子来背负。
孩子会因此早熟、焦虑、缺乏安全感。
本该阳光的童年,
却提前被卷入成人的泥潭。
孩子,只该做孩子。
06. 侵犯边界:你说“为你好”,他却只想逃离
有的父母:
翻看孩子的日记
不敲门就进孩子房间
拿“我是你爸妈”堵住孩子嘴
你以为自己有权控制一切,
其实孩子感受到的,是不被尊重、不被信任。
作家李翊云,10岁开始用英文写日记,
只因为她妈妈爱偷看。
成年后她因抑郁症两次轻生,
从根源追溯,就是小时候母亲的“越界”。
亲子之间的信任,是从尊重边界开始的。
写在最后
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,
更不是你人生遗憾的“复刻版”。
别再用“我是为你好”,
掩盖自己对孩子的控制、恐惧和期待。
父母最大的智慧,
不是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,
而是教他如何走出风雨,成就自己。
愿我们都能做个有觉察的父母,
少一些伤害,多一点爱。
你家有没有这些育儿误区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育儿反思。
如果你也想和我一起思考家庭教育与个体成长,记得点个赞 + 关注。